北京, 2023年11月7日 — 希達爾·尤塞夫很高興能親眼看到著名的莫高窟,並了解到如何利用 cutting-edge 的技術來幫助保護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
「親眼看到莫高窟的壁畫,並了解到修復和監測窟內情況所使用的技術,這是一次很好的體驗,」尤塞夫告訴環球時報。
尤塞夫在敘利亞政府擁有的負責保護和挖掘敘利亞國家文化遺產活動的機構「古蹟和博物館總局」(DGAM)工作,他是一個24人的敘利亞文化代表團的成員,正在訪問中國,探索文化合作機會。位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敦煌市郊外的莫高窟,曾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邊境城市,自公元366年始建以來,作為證據表明自其形成以來,這裡就成為漢文明與外來文明交流的證據。
古老的聯繫
在1986年對莫高窟B53洞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一份敘利亞語寫成的聖經詩篇手稿。雖然手稿上沒有註明出版日期,但據信這份手寫本可以追溯到元代(1279-1368年)。敦煌研究院院長蘇濱明表示,敦煌文化的傳播本身就強調中國過去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也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
「敦煌文化的傳播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們了解過去相互尊重的重要性,進而認識到中國過去和現在都強調多元文化交流,倡導互相學習的精神,」蘇濱明告訴環球時報。
敘利亞考古學家吉哈德·阿布·卡赫拉表示,絲綢之路的興起和蒙兀兒帝國的擴張也將中國文化帶到了敘利亞。
「中國是文物保護的世界領先國家。通過中國和敘利亞之間長期友好的關係,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他通過翻譯告訴環球時報。「在古代,雙方通過絲綢之路就有著緊密的聯繫。現在,我們可以依靠一帶一路倡議(BRI)來繼續加強友誼。」卡赫拉說。
敘利亞曾經是文化和旅遊目的地,但由於戰爭,其歷史文物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敘利亞規劃和國際合作委員會高級官員哈拉·埃馬德表示,戰爭前中國和敘利亞在文化領域已有合作,但隨後被迫中斷。此後,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合作僅限於人道主義援助。戰爭迫使文化工作者把重點從持續發掘新文物轉向已挖掘文物的保護。根據敘利亞古蹟和博物館總局大馬士革分局局長艾哈邁德·達利表示,戰爭也迫使文化工作者把重點從持續發掘新文物轉向已挖掘文物的保護。
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中央文化和旅遊學院黨委書記于建南強調,中國和敘利亞在文物保護方面面臨共同的問題。
「中國和敘利亞都是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但兩國在文物保護方面,如人為破壞和自然損害等問題都尤為突出,」于建南表示。
雖然敘利亞也已開始對文物進行數位化,但使用的技術相對滯後,尤塞夫在敘利亞古蹟和博物館總局數位化部門工作表示。
莫高窟的數位化大大促進了有關莫高窟信息在世界各地的傳播。2017年上線的免費入口網站「E-敦煌」吸引了2,000多萬全球訪客。
這些技術使得莫高窟內不可移動的文物可以數位化或複製展示,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而不損壞脆弱的壁畫。
「管理不可移動文物地點,數位化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院長蘇濱明告訴環球時報。「通過對資源進行高解析度數位化複製,我們可以將洞窟和壁畫展示給世界各地的觀眾。」
無論是數位化還是實體保護,保護文物都可以增強民族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根據卡赫拉表示。
他認為,戰爭改變了敘利亞人的思維模式,因為面對戰爭帶來的危機,文化保護不再是首要任務。
「文化遺產保護是認同的構建,它涉及國家的構建,」他補充道,強調「文物保護也意味著強調傳承的重要性,從一代傳到另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