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11月6日 — 10月28日,騰訊科學WE峰會在北京展覽中心舉行。這是WE峰會每年一度的第11屆,也是2019年以來首次開放給公眾親自參與的機會。來自中國和海外的7位傑出科學家登上舞台作報告。其中包括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是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趙忠賢,以及中國國家作物基因庫主任錢謙。此外還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被譽為「石墨烯之父」的安德烈·蓋姆爵士,以及發現首顆系外行星的迪迪埃·奎洛茲。其他傑出講者包括「網狀化學」奠基人歐馬爾·亞基,以及生物老化學專家、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琳達·帕特里奇。此外,峰會還邀請到發明磁性固液相轉變材料的江樂倫。這些傑出講者的出席,讓與會者有機會深入了解物理學、材料科學、農業、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重大科學突破和發現。
本屆峰會以「種子」為主題,向歷史上那些為人類社會發展種下「種子」的科學探索者致敬。
此外,騰訊在峰會上宣布,將在騰訊科技博物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建設「數字種子庫」。它將利用數字掃描和3D建模技術,以3D形式展示中國國家作物基因庫保藏的340多種基因資源。此舉旨在助力農業研究,讓公眾了解農業科學。參觀者可以通過技術觀察各種作物從發芽到結果的整個生長過程。這也有利於科學家進行植物生長研究,優化種植條件,育種新品種。
第11屆WE峰會通過多家媒體的Apps和微信公眾號進行直播轉播。同時在騰訊視頻、B站、知乎等近50個線上平台播出。在QQ瀏覽器(WE峰會官方搜索引擎)中,用戶可以搜索「WE峰會」或其他相關科學主題關鍵詞,獲取與本次活動相關的科學知識和內容,包括文字、視頻、圖片等多種格式。
在騰訊科技博物館建設數字種子庫的宣布
「在過去11年,WE峰會一直致力於利用科學來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世界,研究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建立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騰訊首席探索官David Wallerstein強調,「人類需要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提高生產力的關鍵領域,避免浪費,共同應對食物、能源和水等基本資源日益短缺的重大挑戰。」
農業科學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巨大創新中,一直是支持人類與自然平衡,促進社會穩定與繁榮的支柱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國家作物基因庫主任錢謙回顧了中國水稻育種的三次技術躍升,以及單位產量大幅提高的重大突破。例如,在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的領導下,一支團隊發現了「野性不育」雄性種子不育性水稻,在此基礎上,一批科學家成功解決了雜交水稻育種和異質合成利用的問題。這一重大成就帶動了水稻產量的大幅提高,開創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為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錢謙表示:「基因資源創新是育種的核心,當前育種成功的關鍵在於基因資源創新與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推動育種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把中國在基因資源方面的優勢轉化為育種創新方面的優勢。」
基因資源被視為農業發展的核心。中國國家作物基因庫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級基因庫,經過幾十年的共同努力,現已收藏540,000項農作物基因資源。在數字種子庫中,還將以3D動態形式展示10種作物從發芽到結果的整個生長過程,其中一種就是「小微種子」,也就是「太空種子」。參觀者可以利用技術觀察各個階段的植物生長,揭開種子奧秘。
繼去年推出的「人類科技樹」項目後,數字種子庫是騰訊下一項面向公眾推廣科學知識的舉措。未來,它將成為騰訊科技博物館永久性農業科學展廳的核心組成部分。去年WE峰會上,騰訊高級副總裁郭凱天宣布,騰訊在深圳新總部將與領先科研機構合作建設面向公眾的科技博物館,在館內以「人類科技樹」的形式系統展示過去幾個世紀人類科技的偉大歷史與成就。利用科學、工程、農業、醫學四個主題館,探索「人類科技樹」的分支,騰訊科技博物館將成為公眾深入體驗人類科技成就的開放空間。
材料科學突破帶來的革命性應用
超導現象研究已有一個世紀之久,今年廣受公眾關注。作為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在峰會上系統介紹了超導體的性質和價值。趙忠賢院士和團隊在高溫超導研究中作出多項科孙成果,其中包括獨立發現的銅氧超導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突破液氮溫度(-196°C),以及一系列鐵基超導體的最高臨界溫度達到55K(-218°C)。從1962年開始,人類已在能源、信息技術和醫療衛生等領域應用超導體。例如,超導MRI長期以來一直是醫學檢查的重要工具。趙忠賢指出:「繼續尋找更高溫度的超導體,探索更適用的超導材料和技術,將為人類生產力和生活帶來深遠影響。」
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材料」的石墨烯,從科學家到普通民眾,都引起了人們的熱情。作為發現第一種石墨烯的科學家之一,英國皇家學會會士安德烈·蓋姆在峰會上分享了他的發現經歷,以及石墨烯在電子、光學、機械和其他領域的應用前景。他表示,隨著對石墨烯性質的深入研究,我們將見證更多令人驚喜的發現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