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可以從一項關於塑膠外賣餐具的研究中學習有關氣候行動的知識

(要收到這個故事的電子報,請在此訂閱《時代雜誌》CO2領導力報導電子報 這裡。)

每當我訂外賣時,我都會玩一個小遊戲,猜測餐廳會為我的餐點提供幾套餐具。有時餐廳會給一份訂單配兩三四套餐具。但我很少需要任何餐具,廢物就會被扔進垃圾桶,或者堆積在廚房抽屜里。

與中國科技集團阿里巴巴合作的研究人員試圖解決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沒有只是隨意地派發餐具套裝,而是要求中國部分城市的外賣訂單客戶選擇想要收到多少套餐具。默認設置為零。結果是,今天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不要餐具訂單的比例增加了648%。如果在中國推廣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發現,它將節省近220億套塑膠餐具,減少326萬噸塑膠廢物。該研究沒有涵蓋碳排放,但可以肯定,考慮到石化生產的高排放成本,影響將是顯著的。

公司在綠色供應鏈和清潔產品市場還有艱鉅的工作要做,但這項研究讓我想到,在經濟各個領域都存在許多可以減少浪費和排放的簡單選擇。阿里巴巴讓客戶選擇餐具數量的做法幾乎沒有成本,只需要幾個小時的軟體工程時間,但影響是巨大的。關於私營部門可能的全球性推動的研究很少——但其規模顯然很大。

了解推動的起源很有用。這個概念來自行為經濟學領域稱為推動理論,在2008年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經濟學家和卡斯·桑斯泰因(Cass Sunstein)法學學者合著的書《推動:對健康、財富和幸福的溫和改革》中闡述。推動理論認為,微妙的暗示可以鼓勵良好的人類行為,而無需限制選擇的強制政策或提高壞行為成本的經濟處罰。例如,為了讓客戶吃得更健康,餐廳可以通過先列出健康選項再列出不健康選項的方式組織菜單。

這個概念在2010年代如野火般蔓延。政府試圖將推動融入政策制定。例如,桑斯泰因加入了歐巴馬政府,目的是實現這一目標。一些大公司也聘請了行為經濟學家,以找出改變消費者行為和提高員工績效的方法。

最近,一些大公司也開始使用推動來推進氣候目標。當您在Google地圖上搜索路線時,Google現在會提供碳排放最低的路線,航空公司也會突出顯示哪個航班選項最節能。但推動不必僅限於僱用行為經濟學家的大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在《迪金森法律評論》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建議公司可以探索各種不同類別的推動,從將默認選項更改為最環保的選項,到“重塑”選擇以更好地呈現排放更少的選擇。

行為經濟學整體而言,推動更具體而言,也並非沒有爭議。一些學者批評推動是操縱個人的企圖,而其他人也質疑其有效性。今年冒出的一場涉及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的學術不端醜聞進一步對該領域的有效性產生了疑慮。儘管如此,分析已發表的研究表明,設計良好的推動確實有效——而且對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有限。

最後,有人可能會認為這項最新中國研究只是塑膠吸管辯論的最新版本,將環境挑戰的責任歸咎於消費者。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看待它。在缺乏必要政策的情況下——政策確實是必需的——公司可以幫助鼓勵廣泛的消費者行為轉變——而不去責怪個人的問題。

所有這些行為變化加起來會產生影響。國際能源署發現2021年,像步行而不是開車、調節溫控器等小行為變化的能源消耗總和,可以減少全球4%的排放。公司可以促進這些變化,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