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疏遠的親人和好

貝琪‧艾利斯(Becky Ellis)從小就知道,她的父親不是個安全的人。她7歲時,父親帶她和兄弟姐妹去裸體海灘。一次船上度假,讓她5歲的妹妹喝了很多香檳,然後沒有監督她。「我哥哥和我確保她半夜不會跳進湖裡淹死,」艾利斯說。母親離開他後,他會來敲門要求看孩子,直到警察來才停止。

多年來,她一點也不想見到他。「他讓我們的生活很危險,」她說。「我們都想愛我們的父母,也想被他們愛,但他不安全可愛。」她是他第二任妻子的第一個女兒。他已經拋棄了第一任妻子和他們三個孩子,她小時候也擔心會有同樣的下場。但隨著她長大,看到他不斷換妻,她開始越來越不想見到他。艾利斯生孩子後,搬到另一個州,遠離他。

2022年12月,一項發表在《婚姻與家庭》雜誌上的研究發現,26%的年輕人報告與父親疏遠,6%與母親疏遠。康奈爾大學人類發展教授卡爾‧皮勒默進行過大型全國代表性和深入研究家庭疏遠現象,他表示,近10%的人說自己與父母或子女疏遠,略高於此數字的人說自己與兄弟姐妹疏遠。

在他的書中Fault Lines,皮勒默識別了三種主要方式導致家庭疏遠。一種是艾利斯與父親疏遠的方式,由於童年創傷:虐待或極端管教。第二種是家庭成員在價值觀上出現明顯分歧。第三種是一系列負面互動導致破裂,通常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或遺產問題。「很難說哪一種最重要,」皮勒默說,「但我會說,童年問題——有很困難、痛苦童年的人——似乎不太可能在長期修復關係。」

當他89歲時,艾利斯的父親路易斯‧波斯威爾(Louis Boswell)找她,問她是否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我笑了,」她說。「『噢,我們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嗎?我們有很多問題。』」但艾利斯,她即將出版的回憶錄Little Avalanches講述了她的經歷,開始與父親談論他從未討論過的問題:他的軍旅生涯。她發現,他在二戰期間在歐洲前線作為步兵172天,看到了太多死亡和毀滅,以至於他受到創傷。「他向我解釋,他會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繼續證明他能生存,」艾利斯說。「他也這樣對待家人。」當這不起作用時,他就喝酒忘記。

像艾利斯一樣,許多人不確定父母是否安全。像艾利斯和她97歲去世的父親,許多人希望能找到恢復聯繫的方法。以下是治療師和專家認為你應該知道的事情。

大多數父母都想要孩子回來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大多數疏遠都是由子女發起的——父母既有生物學上的本能關心後代,也在感情和時間成本上深深投入這種關係。「由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結構,成年子女更容易退出這種關係,無論是暫時還是永久,」皮勒默說。「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後悔。不意味著它不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內疚。但相比父母,他們對這種關係的依賴性更小。」所以父母不能期望子女對失去聯繫的感覺和他們一樣。

事實上,臨床心理學家、《疏遠規則》作者約書亞‧科爾曼表示,父母和子女通常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和家庭。「成年子女可能說,『你以前虐待我』,父母同樣合理地從他們的心理和年代觀點說,『虐待?我給你一切!』」他常常同時諮商父母和子女,嘗試幫助雙方明確各自的觀點。「我覺得我做的很多就是幫助不同世代學會以各自的主觀立場交流。」

不要太在意道歉

希望親屬為過去的過錯道歉是自然的,但大多數治療師建議不要等到道歉才和解。皮勒默在研究中發現,道歉通常無法提供滿意。「人通常不會為單一事情要求道歉,」他說。「他們通常要求道歉整個童年,或對方整個人的道歉。」能夠放下過去,重建新關係,是他採訪對象中和解的關鍵特徵。「我發現,道歉通常發生在和解之後,而不是作為和解的條件。」

許多人也誤解什麼是寬恕。「我不想把寬恕等同於『你現在可以無限制地進入我的心裡』,」《建立無焦慮生活》作者約翰‧德洛尼說。「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寬恕版本。」

視線離開並不意味思念消失

艾利斯非常感激能和父親和解,因為他的缺席一直困擾著她。「當人們疏遠時,他們通常仍在內心帶著那種關係,」臨床心理學家、《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成年子女》作者琳賽‧吉布森說。「所以他們找到自己真正從這種關係中解脫的機會很少。」有時暫時分開是人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個性。

發起聯繫

儘管道歉效果不一,科爾曼仍建議父母(尤其是不再想見他們的子女)寫一封「悔過書」。「目標是嘗試與成年子女站在同一立場,」他說。他建議父母在信中開頭說類似「我知道你不會無緣無故切斷聯繫,這一定是你認為對自己最健康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