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於重大的新冠肺炎爆發中。這是我們新的正常狀態

A person wears their mask dangling off an ear during the 2024 COVID-19 surge.

(SeaPRwire) –   你可能知道。美國大部分地區現在都處於疫情高峰期,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2022年12月30日那週就有7%的門診保健訪問與這些疾病有關。

許多人感染流感,其他人感染RSV或肺結核。但是新型冠狀病毒也因為高傳染性的JN.1變種而在人口中迅速傳播。就像2021年以來每一年一樣,今年也是從新型冠狀病毒高峰期開始的——美國人正透過這次浪潮瞥見他們未來「新常態」可能的樣子,根據Your Local Epidemiologist通訊的流行病學家Katelyn Jetelina所說。

「不幸的是,」她說,「跡象表明這可能就是我們未來幾年將面臨的疾病和干擾程度。」

CDC現在不再追蹤新型冠狀病毒的個案數,這使得很難像過去那樣準確地說病毒正在多麼廣泛地傳播。監測下水道中的病毒量雖然不是完美的指標,但目前可得到的最好的實時信號可能就是這個——現在,這個信號正發出尖叫的紅色警報。根據下水道數據顯示,當前的高峰期僅次於2022年初第一波Omicron浪潮的巨大高峰。此外,每天可能有100萬美國人新發病。

下水道數據不是唯一顯示事態嚴重的跡象。2022年12月30日那週有超過2萬人因COVID-19入院——雖然遠低於第一波Omicron浪潮的高峰期,但比2023年同期增加20%。死亡數據通常滯後幾週,但每週已有近1000人因COVID-19死亡。

然而,就在趨勢指向錯誤方向的同時,人們仍在辦公室工作,上學,在餐廳用餐,擁擠地坐在影院裡,大多不戴口罩。面對這一現實,人們可能很難知道應該有什麼感覺。從2020年的角度看,如果人們在新型冠狀病毒每天感染一座城市人口的情況下仍然正常生活,許多人會認為情況極其嚴重。但2024年,當我們有了更多的工具時,情況是否仍然如此令人擔憂?

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兼拜登政府前新型冠狀病毒應對協調員阿希什·賈(Ashish Jha)博士認為不是。他說,人們已經通過先前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了免疫力;高危人群可使用治療方法;大多數人已掌握口罩、檢測和其他緩解措施的基本知識。賈博士認為,所有這些因素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性正在降低。雖然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風險仍高於其他人,但他認為疫苗和治療應讓人感到更安全。

「直截了當地說,新型冠狀病毒沒有消失,它仍然存在,但相比四年前或兩年前,它已不再是那麼大的風險。」賈說,「人們恢復正常生活是完全合理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主任羅伯特·瓦赫特(Robert Wachter)博士說,現在最大的挑戰是重新調整我們的思維,「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重新編程我們的大腦,把這個威脅看成不再像過去兩年那樣嚴重。」瓦赫特說,「當你的大腦在兩年裡被恐懼浸泡時,很難這樣做。」

如何在2024年評估新型冠狀病毒風險

在疫情早期,瓦赫特密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數據,用精確的數字和百分比決定自己感覺安全的事情。現在,工具更多,數據不再那麼明確,他根據趨勢來判斷。

在疫情緩和期間,「我的生活方式與2019年差不多正常,」瓦赫特說。一旦數據如住院人數和下水道監測顯示病毒正在升高,他在機場和影院等擁擠場所會戴KN95口罩,因為在那裡戴口罩幾乎沒有代價。當正處於高峰期時,如現在,瓦赫特幾乎所有地方都會戴口罩,避免一些他無法避免的場所,如餐廳。

瓦赫特覺得這些決定根據他個人的風險容忍度和重症風險是合理的。他保持疫苗接種最新,這大大降低如果感染的住院和死亡風險——但作為66歲人,與30歲的孩子相比,這些結果對他來說可能性更高。「其他人可能會作出不同的決定。」瓦赫特說。「當然也會有人說,『這太費心神了……管他的!』」

由於難以像過去那樣獲取硬數據,許多人也不願或無法進行詳細的風險評估,Jetelina建議以目標為導向制定行為。例如,如果要在探親前避免感染祖母,可能需要在幾天前避免在擁擠的餐廳用餐,並在去她家前檢測。如果要盡量減少重症風險,保持接種加強針——但實際上只有很少人這樣做,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疫苗開發中心聯合主任彼得·霍泰茲(Peter Hotez)博士說。

「當前我們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大失誤,」霍泰茲說,是只有20%的美國人接種了加強針,而應該是50%。「這應該是首要任務,」因為疫苗是防止住院、死亡和在一定程度上長期後遺症的最好方法。

未消失的風險

即使接種加強針,Jetelina表示長期後遺症是很難預測的風險。唯一可防止它的方法就是完全避免感染;接種疫苗可以降低長期後遺症風險達70%,但人們仍可能感染,且有人曾感染而無後遺症。隨著傳染力強的JN.1變種肆虐,幾乎任何公共場所都可能感染。

但在完全忽視病毒或完全封閉在家之間,還有許多選擇,長期後遺症研究合作組織領導人漢娜·戴維斯(Hannah Davis)說。她建議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在室外聚會或使用通風良好的室內空間,要求人們聚會前檢測,避免人滿為患的場所。「我希望這些措施能更常見,因為它們至少可以降低感染和造成長期傷害和殘疾的機率。」

但戴維斯說,責任不應全在個人。她認為政府沒有充分警告公眾人們仍可能長期後遺症是一個「巨大的不公」。她也認為數據支持在公共場所強制通風和公共交通工具強制戴口罩等政策措施。

新型冠狀病毒未來不明朗

一些地方可能在此次高峰期實施一些限制措施。但賈說,全面強制措施不太可能恢復——根據他的看法,也不應該。「在疫情早期,強制措施起到了作用,因為當時我們沒有其他工具,無法保護人民。」他說,「但四年後,當我們有足夠的檢測、疫苗和治療時,強制措施不再那麼重要。」

Jetelina說,她不會感到意外如果2024年出現進一步放鬆新型冠狀病毒指南,而不是加強緩解措施。她預測CDC可能會改變隔離指南等。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威脅將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威脅,不再是首要考慮。」瓦赫特預測,就像感染其他疾病或發生車禍一樣。「只要病毒不會突變以嘲笑我們的免疫狀態,」他說,這並不是壞事。人們將繼續根據自己能承受的風險程度作出不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