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无法达成共识,我们是否仍处于疫情中

Abstract image of end to corona virus emergency

(SeaPRwire) –   身為一名健康記者,自從世界衛生組織(WHO)於四年前,我把「COVID-19 大流行」這句話寫下無數次。但最近,「大流行」這個詞讓我停下來思考。

也許你也有注意到:最近,許多人談論大流行時都用過去式。「在 COVID 期間」,他們這樣說,或「當我們在大流行時」。這意味著病毒已經消失,大流行已經結束。

前者顯然不正確。SARS-CoV-2 病毒仍然每月,仍讓更多人罹患慢性症狀,並且持續變異,最近具有高度傳染力的正在全球各地引發一波又一波的感染。

但我們仍然處於大流行嗎?似乎沒人能確定。

當我詢問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主任 Mandy Cohen 博士時,她沒有給出直接答案。她說:「我們不必糾結於語意,而是要讓人們確信『我們已走出緊急(階段)』。但我不想讓大家忘記,COVID 仍然存在,而且仍然構成風險。」

連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與大流行防範及準備司司長瑪麗亞·范·科霍夫也承認,這個問題「令人困惑」。世界衛生組織持續。范·科霍夫表示,這很合理,因為這種病毒持續在全球蔓延,儘管我們不再處於 2020 年的危機狀態——但是,她說,關於這是否是一個適當的術語,並沒有明確的肯定或否定的結論。

范·科霍夫說:「對於大流行是什麼,並沒有普遍認同的定義。」「如果你問 100 位流行病學家大流行是什麼,或『我們目前處於大流行嗎?』,你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

什麼是大流行?

當一種疾病以一致的方式傳播時,流行病學家會認為它是「地方性流行病」,就像流感每年都會在北半球出現一樣。某個地方的流行病水準是疾病的基準量,可能不是零,但至少是可以預測的。如果某種疾病突然導致某一特定區域的病例數高於平均水準,這種情況就會變成「流行病」。

「大流行」的定義——當流行病跨越國界,在多個國家或大陸感染大量人的人口——可能是所有定義中最含糊不清的。

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的兼任教授,同時也是《終結流行病》一書的作者喬納森·奎克博士說,稱某事物為大流行本質上是一種「判斷」,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數字表示病例數、住院人數、死亡人數或受影響國家可以明確表示大流行。「任何人給你一個明確的數字,都只是憑空捏造。」

在某些方面,使用這個標籤就像是一個政治和公關決策,而這個決策和流行病學一樣重要。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邁克爾·奧斯特霍爾姆說:「如果你真的想減少死亡人數,你必須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有策略。」語言是計算的一部分,因為它可以促使官員和公眾採取行動。

但技術上來說,將某事物標記為大流行並沒有直接的政策含義。連世界衛生組織都沒有。該機構的最高警戒層級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這是一個旨在動員全球協調回應的指定。(與 COVID-19 相關的 PHEIC 於 2020 年 1 月開始,並於 2023 年 5 月結束,同月)

但范·科霍夫表示,PHEIC「不是一個好的縮寫。它不像『大流行』這個詞那樣具有行動力。」

世界各地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的代表正在制定大流行的正式定義——自 COVID-19 出現四年後——作為加強全球大流行準備工作的一部分。一份據稱最近的草案,由衛生政策觀察(Health Policy Watch)在公開,很冗長:一種病原體或變異體的全球傳播,會感染免疫力有限或沒有免疫力的人口,透過持續且高度的人傳人傳播,讓醫療系統不堪負荷,造成嚴重的發病率和高死亡率,並造成社會和經濟中斷,所有這些都需要有效的國家和全球合作與協調才能控制。(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拒絕確認該草案的合法性,但表示該組織工作的最新草案將在本週公布。)

該報導的定義不包括數字,但為構成大流行制定了更明確的基本規則。問題的病原體必須具有傳染性、具有新穎性——因為人類對其沒有顯著的既有免疫力——並且具有足夠的毒力,足以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疾病,讓醫療系統不堪負荷,並在過程中擾亂社會。

COVID-19 仍然是大流行,還是已經地方性流行?

根據這些條款,SARS-CoV-2 仍然具有一些大流行的特徵。它仍然高度傳播,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並且仍然是全球。但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凱瑟琳·薛說,它不再是新穎的了。她說,世界上大多數人已經對這種病毒產生,這是透過疫苗接種、既往感染,或同時兩種方式產生的,這表示「即使是新的病毒變體,也可能無法像 2020 年時的原始株那樣感染所有人」。

凱瑟琳表示,COVID-19 的傳播並不完全可以預測——新的變異一直不斷出現,導致全年感染激增——但它持續在世界各地傳播。對她來說,這表示稱其為地方性流行病是公平的。「我們現在看到的 COVID 情況,可能與四年後的情形非常相似,(而)我們處理 COVID 的方式,在四年前卻截然不同。」她說。「改變的速率不同。」

COVID-19 也不會像過去那樣造成醫療系統的負擔。憑藉著口罩、檢測、疫苗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在世界各地提供,罹患嚴重疾病的人數減少,而且更容易照顧那些罹患疾病的人。這種病毒仍然會奪走人們的生命並造成長新冠,但全球死亡率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主任 Robert Wachter 博士已經不再使用「大流行」這個詞,他說這是「向公眾傳達」COVID-19 構成需要全球行為轉變的全球緊急事件的一個「簡潔方式」。但他說,現在稱其為大流行「根本不對」。他認為,鑑於檢測、治療和疫苗的廣泛提供,我們已經擺脫大流行階段大約一年。

那麼,現在要用什麼詞呢?針對本故事受訪的專家猶豫不決。「我們真的沒有語言可以描述介於流感、普通感冒和大流行之間的事物。」奎克說。

標籤重要嗎?

這或許純粹是語意上的問題,但對於 p 字開頭的詞彙的模糊性具有政治和公共衛生的意義。儘管許多國家使用其他標籤,例如緊急狀態宣告,以釋放資金並針對危機啟動協調政府回應,但非正式地稱某事物為大流行——這具有相當的分量。而說一場大流行已經結束,無論是否有道理,都表示威脅已經解除,這可能對研究經費、疾病預防工作以及病假和公共服務的政策產生連鎖效應。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這可能是公共衛生專家如此不願意採取堅定立場的原因。范·科霍夫告訴我:「如果你的新聞標題是『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