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大屠殺電影一生背後的情感真故事

One Life

(SeaPRwire) –   該名人道主義者 對於描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所做的生命拯救工作的電影並不陌生。從2002年的《善的力量》到2011年的《尼基的家人》,許多作品——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戲劇——都試圖為他在納粹佔領下的歐洲將669名猶太兒童撤離的傑出成就做出貢獻。這項工作使溫頓在2003年獲得伊莉莎白二世頒發的爵士勳銜。但將近五十年來,這位被稱為「火車長」的人從未談論過他的營救行動。

詹姆斯·霍斯執導的傳記片《一生》——將於3月15日在美國全國上映——是向溫頓致敬的最新電影作品,溫頓於2015年106歲高齡去世。「我總是很著迷於真實故事,」霍斯告訴時代周刊,這部電影的吸引力就在於「它的核心是這個人物的非凡人生旅程,他帶著悲傷和內疚」,他補充道。

「三年前曾被提供過這個劇本,但當時我無法接受,因為其他事情插足了,」在倫敦梅菲爾的道奇特酒店黃色套房裡接受時代周刊採訪的表示。尼古拉斯·溫頓的女兒芭芭拉·溫頓曾特別要求由他在電影中飾演自己的父親。雖然芭芭拉於2022年去世,未能親眼看到自己的願望實現,但霍普金斯表示自己被劇本所打動,最終加入了該項目。

《一生》的故事情節是什麼?

One Life

電影開場設定於1987年,以退休年齡的霍普金斯扮演溫頓。當時住在梅登黑德的溫頓,仍在為兒童慈善事業收集零錢。妻子葛麗特(萊娜·奧琳飾)催他整理辦公室。但整理過程對溫頓來說並不令人愉快,他在舊相簿中重新看到了1930年代後期的東西。那本相簿記錄了他和其他志願者在當時成功撤離了八趟火車,將猶太兒童從布拉格送往英國。多年來,溫頓一直為第九趟未能抵達倫敦的火車感到懊悔。

故事隨後回到29歲的溫頓當時。當時在倫敦工作的溫頓(湯尼·弗林飾)前往布拉格度假一周,卻因為當地難民危機而長期留下來工作。溫頓表示,「我親眼看到這一切,我無法假裝不知道」。於是,在母親芭芭拉·韋特海姆·圖克曼(海倫娜·寶漢·卡特飾)和當地志願者的幫助下,溫頓開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即撤離布拉格兒童,並安置他們到英國寄養家庭。

塑造尼古拉斯·溫頓的人物性格

One Life

霍普金斯表示,扮演溫頓其實不太困難。「當你有一個真正好的劇本,你幾乎不需要做什麼,只需按照劇本走就可以了,」這位威爾斯演員說。

近年來,霍普金斯曾多次詮釋脆弱的角色,包括在2021年的《父親》中飾演一位年老患有失智症的男子。他在塑造複雜且有豐富紀錄的真實人物方面也有豐富經驗,例如愛因斯坦、畢卡索、希區考克,以及2023年的《弗洛伊德最後一次會面》中飾演的弗洛伊德。相比這些人物,溫頓的生活更加低調。但演員表示,塑造他的過程與其他人物無異。

「我所做的就是試圖以現在時間講述故事,」霍普金斯表示,他一直以來的習慣是每個劇本都讀200到300次,以便能夠放鬆投入到角色中。「只有你熟記台詞和內容,才能做到這一點,」他堅持說。這種熟練度使他能夠掌握溫頓的語調和舉止,並得到存檔影片的幫助。

與此同時,導演霍斯著重於兩位演員在溫頓不同生命階段的一致性。「強尼去觀看東尼的表演,」霍斯回憶道。「你會看到他們眼鏡的某些動作,或眼睛的某些表情,或語調中的猶豫或結巴,這些都是強尼根據東尼的表現學習的。」

弗林塑造的溫頓特徵是緊迫感和絕望。但霍普金斯塑造的年長溫頓充滿懊悔,他認為自己的失敗比成功更重要。

霍普金斯表示,雖然他理解年老人會回顧過錯,但他自己不會這樣生活。「我始終保持現在的心態。雖然過去也有令人不自豪的事,但你必須向前看。生活就是這樣,你會犯錯。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但你可以從中學習,」他說。

第九趟火車

One Life

在1930年代末,英國政府實施了一項緊急撤離行動,名為「救兒會」,目的是將無父母的兒童從德國和奧地利撤離,其中大多數是猶太兒童,將他們安全送往英格蘭。總計有約1萬名兒童通過該計劃撤離。溫頓在推動政府擴大計劃範圍,包括捷克兒童在內,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多里恩·沃里納和特雷弗·查德威克等志願者以及他母親的幫助下,溫頓從1939年3月至8月期間成功撤離了8趟火車的兒童前往英國。抵達後,他已為每個家庭安排了寄養,每個家庭同意支付50英鎊的擔保金。

如《一生》所描繪,第9趟火車將在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那一天,迫使邊境封閉——從布拉格開往倫敦,載有250名兒童。但事實上,這些兒童被關進了集中營。其中只有2人倖存下來。

「他無法忘記看到的一切,也無法不知道發生的事情,」霍斯說,這就是溫頓長期陰魂不散的內疚原因。「所有那些他曾經看過照片和記錄下名字的孩子,都是真實存在的人。」

根據霍斯的說法,正是由於此原因,戰後溫頓仍致力於為納粹大屠殺的受害者工作。「溫頓曾參與將從集中營掠奪的猶太人財物整理並歸還的工作。有許多記錄箱都裝滿了,」霍斯說。他後來還與國際難民組織合作。

出現在《這就是生活!》節目中

溫頓的故事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僅因為他和同事當時展現的無私和危險工作,更因為多年後他的事跡在流行文化中獲得彰顯。

1988年,溫頓的妻子葛麗特告訴猶太人大屠殺研究者伊莉莎白·馬克斯韋爾關於溫頓當年撤離行動的相簿。媒體大亨羅伯特·馬克斯韋爾對這個故事感興趣,隨後在他的小報《星期日人民報》上報導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隨後被傳到了BBC的消費者事務節目《這就是生活!》。該節目通常播報輕鬆娛樂內容。

雖然對自己即將出現在節目中一無所知,但溫頓同意參加節目錄製。不料,製片人安排了當年被他救助的維拉·吉辛坐在觀眾席旁邊。當兩人在節目現場激動重逢時,溫頓被邀請回到節目錄第二段內容。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