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問題:為什麼廁所使用權重要

公共廁所的門

(SeaPRwire) –   在接受醫學檢查前禁食並不罕見,這是為了避免影響檢查結果。但 Dr. Zoë Gottlieb 的患者常常會因為另一個原因而進食。

她是胃腸病學家,同時也是紐約市 Mount Sinai Icahn 醫學院的醫學助理教授,其專長是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IBD 是個籠統的名詞,專指慢性腸胃道發炎的疾病,尤其是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Gottlieb 說,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會有「無法預測的排便習慣」,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會需要頻繁或緊急使用廁所。因此,她說,若患者在看診前未進食,可能表示他們擔心在需要時卻找不到廁所。

這種擔心在美國是合理的,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統計,平均每 10 萬位居民只有 8 間公共廁所。美國克隆氏症和結腸炎基金會的執行長 Michael Osso 表示,這是個公共衛生問題,雖然會嚴重影響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但也影響所有人。

Osso 說:「每個人都需要廁所。坦白說,我們無法在社區中滿足人們離開家後這個明顯重要的需求,這真的是很糟糕。」 

這個問題很嚴重,有些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人選擇待在家裡,而不是冒險到一個無法順利使用廁所的地方,這是根據美國克隆氏症和結腸炎基金會先前的研究得出的。作者寫道:「實際失禁的情況很少見」,但恐懼卻始終存在。

Osso 說,這種恐懼和它所帶來的改變生活方式會帶來孤立、孤單和沮喪的感覺,而這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心理健康問題會惡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因為腸道和腦部之間有密切的關聯,甚至有研究指出社會孤立者有較高的風險會過早死亡。

Gottlieb 說:「想要康復,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讓病人的身心健康獲得妥善的照顧。」 

但當附近沒有廁所時,受苦的並非只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各種慢性病患者,以及孕婦、幼兒的父母和老年人都可能需要頻繁或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使用廁所。(行動不便或殘障人士在尋找可用廁所時特別費力,因為許多公共廁所沒有考量到他們使用上的需求。)無家可歸的人和需要整天在外奔波的人(例如送貨員和計程車司機)經常依賴公共設施。而且無論職業或健康狀況,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緊急情況,就像 2021 年,Theodora「Teddy」Siegel在購物時就發生這種狀況,她開始瘋狂尋找廁所。

最後她買了一瓶水,才能在紐約時報廣場麥當勞使用廁所,才勉強解決了這個問題。經歷這場驚魂後,Siegel 開始在紐約市尋找廁所的地點。她的觀眾人數幾乎馬上就變多,並且追蹤者開始提供他們自己的廁所小技巧。這些群眾外包的資訊現在放置在一個巨大的地圖上,Siegel 表示,Google 代表告訴她,這是全世界使用次數最多的地圖,這個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也說明了如果沒有內線消息或沒有足夠的收入去購買有提供客戶限定廁所的商店商品,要找到廁所有多困難。

根據彭博資訊報導,美國公共廁所基礎設施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層面,從長年的資金不足(公共設施的建造和維護成本高昂)到歧視(吉姆·克勞法時期,有些城市拒絕建造「分開但平等」的設施)。紐約時報指出,在現代,有些市政府官員也不願意建造廁所大樓,因為這些地方容易成為毒品和性工作的場所。

但在一方研究中發現,改善公共廁所對每個人都有好處,不只改善了必須上廁所的人的使用,也改善了鄰近環境。 

有些州有通過法規,確保患有特定慢性病的人(包括發炎性腸道疾病)可以在必要時使用商店的員工專用廁所。但這些法規通常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因為法規的遵守度和意識不夠,這促使美國克隆氏症和結腸炎基金會開始了「讓所有人可用」(Make it Matter) 的倡議。這項計畫呼籲企業讓大眾使用他們的設施,並透過加入基金會網站上的列表來宣傳他們的立場。Osso 說:「這是[企業]促進社區包容性和成為周圍市民好夥伴的機會。」

Siegel 透過分享有關廁所乾淨、可用企業的小技巧,意外變成廁所達人。(她表示,百貨公司、書店和食品雜貨店通常是安全的選擇,教堂也是。)但她也覺得不公平的是,所有的負擔都落在私人公司上,而不是市政府。她說,對紐約市來說,只有 11 個公共廁所要服務 800 多萬的人口,這根本是「失敗」,她提倡當地的法規,要求增加更多公共廁所,並且讓人容易找到廁所。包括西雅圖、費城和舊金山在內的城市的倡議者也正推動類似的目標。

Siegel 說:「使用廁所是基本人權。它不應該是特權。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回顧這件事時會感到驚恐。」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