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如何成為親以色列國家

ISRAEL-VOTE-POLITICS

(SeaPRwire) –   當哈馬斯於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襲擊,造成人員傷亡時,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像大多數世界領導人一樣,譴責哈馬斯的可怕行為,並在這個困難時期表達對以色列的「團結」。但莫迪政府在之後的幾天和周內採取的立場,使其與許多非西方同儕區別開來。值得注意的差異之一包括印度於10月27日在聯合國大會上投下贊成票,呼籲實施「人道主義停火」(120個國家投贊成票)。

許多觀察人士對印度的立場感到驚訝,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印度政府在加沙死亡人數增加的情況下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遭受的苦難相對保持沉默,這與其自1948年以來一貫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立場有所不同。即使在近期,隨著印度和以色列在國防和商業方面加強合作,新德里對以色列的支持也會因其歷史聯繫而有所保留。其次,通過2023年的G20峰會,印度表明其意圖代表全球南方國家的聲音,確保開發中國家的關注點得到重視。

歷史上,印度與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關係有很大不同。在印度爭取從英國獨立的鬥爭中,印度的反殖民運動支持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印度也投票支持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的獨立聯邦國家(具有保障猶太少數民族的憲法保證)。原因複雜,部分源於印度後殖民、民族主義精英對在原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定居者國家的看法感到不安。因此,當聯合國大會在1947年通過一項決議,建議建立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時,新獨立的印度是少數幾個非阿拉伯國家之一投反對票。

實用考慮形成印度的立場。印度領導人認為,他們無法支持一個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國家,尤其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帶來的暴力事件後不久,而他們一直強烈反對巴基斯坦的建國。

印度在1950年正式承認以色列。但由於尼赫魯總理擔心引起反對,特別是印度穆斯林的反對,印度與以色列之間的接觸很有限。當時,印度也希望將自己展示為反殖民主義的標杆,表明與新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的團結,這些國家正被巴基斯坦所吸引。1974年,印度成為第一個非阿拉伯國家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和合法代表」。1988年,印度再次成為第一個非阿拉伯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當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其獨立時。

直到1992年,印度才與以色列建交,包括在新德里開設以色列大使館。隨著冷戰結束和即將到來的奧斯陸協定(旨在促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和解),印度選擇結束與以色列保持計算距離的政策。從那時起,印度-以色列關係不斷發展,特別是在國防合作方面。1999年印巴因爭奪克什米爾地區主權而爆發戰爭,以色列表明願意提供武器和彈藥,成為轉折點。近年來,印度每年從以色列購買價值約10億美元的武器。印度已從以色列購買飛彈、無人機、炸彈和邊境安全設備,現已成為以色列國防工業最大的海外客戶。

2014年莫迪當選後,加速了印度-以色列的接近。與以往政府保持以色列往來低調不同,莫迪政府公開展開與以色列的交流。莫迪於2017年成為首位訪問以色列的印度總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於2018年回訪。兩位右翼領導人之間的意識形態契合顯然比以往政府更明顯。莫迪的印度人民黨成員長期將以色列視為一個可能建立的宗教民族主義國家模型,與印度作為一個世俗和多宗教國家的建國理念形成對比。

然而,印度在近年來重新確認了對巴勒斯坦事業的支持。2018年,莫迪成為首位訪問西岸地區 occupied 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印度總理。印度也增加了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及工程處的捐款。這些各種舉措意在提醒國內外觀眾印度對以巴衝突的複雜立場。

印度傾向以色列包括貿易和國防合作不斷增長,意識形態和領導人的親和力,以及重視反恐合作。但印度也意識到可能面臨的外交成本,莫迪曾與各阿拉伯海灣國家領導人協調立場;本月初,印度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贊成譴責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的定居點。

印度未來的挑戰在於維持與以色列在戰略、國防和商業方面的緊密聯繫,同時擔當全球南方國家的角色。這是一條非常細緻的分水嶺。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 為全球客戶提供多語種新聞稿發佈服務(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