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將如何結束

A plume of smoke rises in the sky of Gaza City during an Israeli airstrike on Oct. 9, 2023.

(SeaPRwire) –   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恐怖份子攻擊以色列,造成約1200人死亡。從那時起,以色列的猛烈軍事行動摧毀了加薩大部分地區,死亡人數超過22,000人,無數人埋在瓦礫下,或因疾病和營養不良而病倒,因為以色列軍隊繼續封鎖人道主義援助。

以色列宣布了一個不斷擴大的目標,包括消滅哈馬斯、取回所有人質、確保加薩區再也不會威脅以色列、禁止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該地區擔任任何治理角色、防止任何「元素」「教導其兒童進行恐怖主義、支持恐怖主義、資助恐怖主義並呼籲摧毀以色列」,以及在加薩區與以色列之間建立一個寬闊的緩衝區,將人口與以色列隔離開來。

然而,沒有一位以色列領導人解釋過,他們稱為「鐵劍行動」的軍事行動如何可能實現這些目標。因為它實際上無法實現——他們也知道這一點。這種情況幾乎在以色列1948年以來的每次戰爭中都存在,因為該國的問題在於政治性質,而不是單靠軍事力量就能解決。這一現實意味著,「鐵劍行動」不會在實現以色列目標後結束,而是——就像以色列其他戰爭一樣——當領先國家(通常是美國)認為其軍隊行動已經過度時結束。

這種動態根源於以色列和錫安主義的革命性(雖然部分)成功。受其他民族主義運動和19-20世紀歐洲反猶太主義浪潮的影響,錫安主義者在當時主要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中東尋求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而中東地區強烈反對其建立和擴張。他們明白,一個猶太國家或猶太人的家園最終需要與阿拉伯和穆斯林中東達成和平。然而,正如1923年錫安主義領導人弗拉基米爾(澤埃夫)·賈博京斯基所承認的那樣,任何睜開眼睛的人都能認識到,「通過自願協議將巴勒斯坦從一個阿拉伯國家轉變為一個猶太人占多數的國家是完全不可能的。」

賈博京斯基對這段歷史很重要,因為他明確表示,錫安主義運動各個政治光譜上的人都了解:他們運動的成功需要使用武力,以確保生存並使鄰國認識到猶太政權的永久性。但是,有一個悖論:雖然武力是必要的以求生存,但它將不足以獲得和平與互相承認。

他的解決方案是「鐵牆策略」,主流錫安主義者——以及後來的以色列政黨——或多或少地遵循這一策略。該策略涉及使用壓倒性的暴力迫使阿拉伯人接受猶太國家的存在,這將創造成功談判的條件,在阿拉伯人仍然有「希望結束錫安主義項目」的「一絲希望」時,這些條件並不存在。賈博京斯基強調,一旦消除這種希望,以色列人就會準備好想像「巴勒斯坦有兩個人民」的未來。正如他寫道,「我準備為我們和後代宣誓,我們永遠不會違反這種平等,也永遠不會試圖驅逐或壓迫阿拉伯人。」

在1930年代,英國支持猶太人家園的想法後,聯盟國批准了這一宣言。錫安主義者開始實施這種通過施加壓倒性打擊創造談判機會的願景。他們希望將以色列的對手分裂成死硬極端分子和願意談判的溫和分子。1947年11月,在大屠殺之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建議結束英國託管巴勒斯坦,建立兩個獨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隨後爆發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武裝力量之間的內戰,英國人也從巴勒斯坦混亂撤離。

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獨立時,阿拉伯鄰國發動進攻。以色列武裝力量在幾乎所有戰線上獲勝,驅逐了約75萬巴勒斯坦人——戰爭只在以色列領導人擔心英國軍事干預並同意從西奈半島撤軍和取消征服約旦河西岸的行動後結束。

1956年,埃及領導人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並與蘇聯簽訂武器協議後,以色列聯同英國和法國入侵埃及,佔領西奈半島和加薩走廊。以色列只在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脅直接而痛苦地報復如果它不撤軍的情況下離開所佔領的領土。

1948年開始的阿拉伯武裝力量被壓倒性打敗的模式在1950年代的報復行動和1956年戰爭中重演,並在1967年6月持續: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威脅攻擊以色列。以色列以毀滅性的預先打擊回應。聯合國安理會下達停火令,但以色列沒有停止戰鬥,直到美國和聯合國強迫以色列總理埃什科爾和國防部長達揚突然停火為止。

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陣地發動突然襲擊後,以色列武裝力量慢慢取得優勢,開始行動以孤立和消滅埃及第三軍。但它只是在美國——在與蘇聯處於緊張對峙狀態下——明確拒絕允許它繼續進行行動時停止了這次行動。理察·尼克森總統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堅持以色列必須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第338號決議的條款,要求以色列返回該決議通過當日所持有的陣地。

然而,儘管在過去75年中一直採用賈博京斯基的以壓倒性武力獲得鄰國接受策略,以色列從未實現他理論的那部分,即以色列獲得鄰國和巴勒斯坦人民的認可。部分原因是他未能預見,隨著以色列對阿拉伯抵抗錫安主義的勝利累積,錫安主義和後來以色列的政治重心將會向領土擴張和民族主義排外主義轉移。

這種擴張破壞了和平的可能性。就在賈博京斯基策略可能接近轉折點的1970年代——當以色列使用壓倒性武力終於說服阿拉伯世界溫和派接受其存在以換取和平,以色列可能從使用武力轉向談判政治解決方案時——其目標已經在方向上發生變化,使這種協議變得不可能。在1970年代,以色列總理戈爾達·梅爾拒絕了約旦和埃及提出的幾次和平提議,因為它們將需要領土讓步。

開始從1977年,以色列政治已向右轉。1980年代和1990年代選舉在工黨和右翼利庫德黨之間反覆搖擺——後者宣傳擴張政策。

這在1990年代和平進程終於取得立足點時簽署奧斯陸和平協定時,產生了重要影響。極右翼以色列人暗殺工黨總理拉賓。這使利庫德黨的內塔尼亞胡贏得選舉,他盡一切努力破壞奧斯陸和平進程。在其崩潰後,沙特阿拉伯領導的阿拉伯世界提出與以色列全面和平,以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條件是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建立,但沒有一個以色列政府正式回應過這一倡議。

自2010年以來,右翼政黨一直主導以色列政治,使和平幾乎不可能。儘管企圖改革以色列法院系統遭到重挫,並在加薩走廊面臨重大失敗,利庫德黨和其他堅持以色列統治「以色列大地」的政黨將繼續控制以色列政府的未來。

沒有和平,戰爭將定期爆發。每次,以色列政府都保證,與過去不同,以色列國防軍(IDF)將被允許戰鬥至勝利。但實際上,正如賈博京斯基在1920年代預料到的那樣,IDF永遠無法實現真正的勝利,因為軍事手段本身無法解決問題。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