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秘密武器」是一家具爭議的美國科技公司Clearview AI

(SeaPRwire) –   烏克蘭內政部副部長列昂尼德·廷琴科在俄羅斯入侵的第一個月裡,在宵禁期間一直坐在黑暗的政府辦公室裡。無法回家,他在Telegram上翻看了成千上萬的視頻和圖片,看到俄羅斯士兵的進攻情況。當人們向他提供了測試一款新的面部識別工具的機會時,他上傳了一些照片進行測試。

他無法相信結果。每次廷琴科添加一張俄羅斯士兵的照片時,美國面部識別公司Clearview AI提供的軟件似乎都能找到完全匹配,並連結到顯示該士兵姓名、家鄉和社交媒體個人資料的頁面。即使是上傳模糊的死亡士兵照片,有些人的眼睛閉著或面部部分燒傷,該軟件通常也能識別出人物。「每天我們識別出數百名帶著武器前來烏克蘭的俄羅斯人。」廷琴科在視頻會議中告訴《時代》雜誌,當時他在基輔的辦公室。

在對抗俄羅斯的持續戰爭中,Clearview已成為烏克蘭政府的「秘密武器」,廷琴科表示。超過1500名來自18個烏克蘭政府機構的官員使用這款面部識別工具,幫助他們識別出參與軍事入侵的超過23萬名俄羅斯士兵和官員。烏克蘭使用Clearview快速擴大到協助各種戰時任務,其中許多之前未曾報導,根據半打政府機構官員、執法人員、烏克蘭分析師以及Clearview執行官的採訪內容。

烏克蘭官員使用Clearview在檢查站偵測滲透分子,處理失去身份證件的公民,識別和起訴親俄民兵和烏克蘭合作者成員,甚至找到被運往俄羅斯家庭生活的190多名被綁架烏克蘭兒童。自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在過去20個月中至少對Clearview資料庫進行了35萬次搜索,根據公司的說法。Clearview AI的CEO胡安·通-塔告訴《時代》雜誌:「搜索量簡直驚人。在戰區使用面部識別技術,將會拯救生命。」

烏克蘭政府與美國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對雙方都很有利。烏克蘭高科技的政府急需利用任何工具來抵抗規模更大的入侵軍隊。而Clearview樂意免費提供其工具——目前仍在免費提供——以展示其面部識別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儘管該技術曾因從網際網路上大量擷取公開照片建立其數據庫,遭指控侵犯隱私權並向執法部門出售訪問權而受到譴責。

烏克蘭廣泛使用Clearview引發了複雜的問題,即在戰爭期間,何時和如何使用有爭議或侵入性的技術,以及數字隱私權在武裝衝突期間應該擴展到何種程度。支持者認為,技術的價值超出了成本:如果你可以使用數字工具識別所謂戰犯或尋找被綁架兒童,為什麼不使用呢?但是人權組織和隱私倡導者警告說,烏克蘭可能難以在戰爭結束後收回其使用Clearview的做法。批評人士指責該公司試圖利用衝突來改善其形象。烏克蘭表示,計劃將Clearview工具整合入國家長期安全基礎設施中,專家表示這可能導致大規模監視或其他濫用。烏克蘭公民社會團體表示,這也可能危及該國加入歐盟的目標,歐盟部分成員國已將Clearview定為非法,並試圖禁止其收集公民的面部數據。

「我不希望烏克蘭當局有很侵入性和濫用服務的聲譽,這些服務日後可能用於鎮壓活動人士或公民社會,」基輔的人權律師、烏克蘭數字安全實驗室的法律顧問泰妮婭·阿夫迪耶娃表示。「這將是非常危險的。」


對於35歲的澳大利亞Clearview AI首席執行官胡安·通-塔來說,烏克蘭戰爭的爆發是展示其公司面部識別軟件價值的機會。「這種技術在危機時期尤其顯著和受人重視,」他在紐約的視頻採訪中解釋。「當生命處於險境或親人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才真正理解它的價值。」

Clearview AI於2017年由包括彼得·蒂爾在內的一群投資者資助成立。多年來,它通過從網際網路上擷取公開照片,然後將其輸入面部識別算法中,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臉數據庫。(通-塔告訴《時代》雜誌,Clearview的照片庫已經包含40億張人臉照片——相當於地球每個人平均5張照片,自戰爭爆發以來增加了400%。)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 為全球客戶提供多語種新聞稿發佈服務(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