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大屠殺類比的真正危險

Israeli United Nations Ambassador Gilad Erdan, wearing a yellow star with the words “Never Again,” speaks during a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 on the Israel-Hamas war at U.N. headquarters

(SeaPRwire) –   幾乎在10月7日事件發生後不久,以色列領導人就將當天的暴行比作大屠殺。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向其他國家元首表示,這次事件就像1941年巴比亞爾大屠殺,以及基布茲兒童像安妮·弗蘭克一樣躲在閣樓裡。前以色列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在襲擊造成1200人死亡,240人被綁架後表示:「我們在與納粹作戰。」

拜登總統也重複了這些主題。在下週訪問特拉維夫時,他表示:「10月7日成為猶太人自大屠殺以來死亡最慘重的一天。」他補充說:「當年,全世界都在看,都知道,但全世界什麼也沒做。我們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衝突持續期間,其他世界領導人則將這一比喻顛倒過來: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將加沙比作華沙隔都,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將以色列國防軍的地面入侵比作希特勒對列寧格勒的圍攻。

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辯論也是基於類似的—如果更激烈的—對大屠殺記憶的呼應。大量帖子將巴勒斯坦領土比作拘留營。本月,NPR的Instagram帳號發布了以色列警方對被拘留的加沙人實施編號手臂帶的照片。立即有大量評論者將這些與集中營囚犯的紋身相比。(最高評論是:「我見過這個地方…」)

同時,猶太用戶在TikTok和Instagram上通過病毒式的#WouldYouHideMe運動警告非猶太朋友另一場種族滅絕將發生。

我們似乎陷入了只有一種類比的世界。戈德溫定律告訴我們,在足夠長的時間線上,所有網絡辯論最終都會有人將對手比作希特勒或納粹。當然,我們現在需要一個附帶條件:任何有關不公正的爭論最終都會有人將自己的一方比作大屠殺。

我們應該抵制這種做法。大屠殺不是衡量人類苦難的唯一標準;猶太人的歷史尤其有其他更接近10月7日事件的類比,包括葉夫根尼·貝倫鮑姆所說的暴動,其野蠻、叛亂般的恐怖性質。

但這種誇張的大屠殺話語也不足為奇。創傷在我們的辯論中有特殊地位,尤其是年輕成年人。在社交媒體扭曲的機制下,挑釁能引發恐懼,個人化嚴重新聞能產生潛在的宣洩效果,沒有什麼能比最壞的事情更有力地打擊。將自己置於猶太人大屠殺之中,就是聲稱自己在網絡辯論中擁有無法質疑的地位。

我們應該對此持懷疑態度,對政治領導人做出這樣的聲明更應持更懷疑態度。幾乎總是,它們只用來煽動仇恨,觸動已經脆弱的神經。

在巴勒斯坦一方,10月份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伊斯坦堡對群眾說:「在過去,他們在毒氣室中大量殺害猶太人…今天在加沙,以色列國防軍正表現出同樣的思想。」這種說法不會使巴勒斯坦人獲得同情—它僅將他們當作工具。他們獨特的困難消失無蹤。如果你想這樣比喻,沒有理由將加沙的情況比作大屠殺,而不是盧安達大屠殺、亞美尼亞大屠殺或其他種族滅絕。除了一個重要事實。這種話語為說話人提供了內在的防禦:「我可以將猶太人比作新納粹,因為我承認舊納粹對猶太人做了什麼。」(我們不應忘記埃爾多安曾否認過大屠殺。)

以色列領導人在使用大屠殺類比時也沒有謹慎。10月30日,以色列聯合國代表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時選擇戴上黃色星形徽章。這種表現可能引起頭條新聞,也許能獲得同情,但它與歷史比較不成比例。那些黃色星形徽章的全部意義在於,戴它的人無法自由選擇戴上或脫下它。他們也無法在國家議會發言,更不用說在全球關係的主要論壇發言。

指出這一點不是反猶太或反以色列的。相反,前以色列總理雅伊爾·拉皮德去年告訴《大西洋》雜誌的傑弗里·戈德堡說:「我恨以任何方式將任何事情與大屠殺相比…今天沒有任何事能與大屠殺相提並論,因為有以色列國,它有能力自我防衛。」如果我們相信以色列的保護性承諾,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懷疑另一場猶太人大屠殺的威脅。

然而,一些以色列和西方政策制定者想兩面討好。特別是自從梅納赫姆·貝京以來,以色列領導人一直在從事托馬斯·弗里德曼所說的「大屠殺化」以色列心理,利用歷史創傷推進他們的議程。弗里德曼表示,該國面臨成為「具有空軍的雅德·瓦謝姆」的風險——聲稱「再也不」作為它的戰鬥呼聲的要塞國家。這兩個概念並不完全無關。大屠殺記憶—或誤記—可以為任何規模的軍國主義提供正當性。

過度使用這類類比的真正危險在於:大屠殺類比不僅是結論性謬誤:它們是意識形態武器。通過在不恰當的時機或過於頻繁地召喚鐵軌、煙囪及其相關恐怖,我們不僅侮辱猶太人大屠殺的受害者—他們獨特的經歷和英雄主義—我們也為未來採取了一條不良的道路。

在戰爭中,我們經常談論比例原則:對某事件的合理、公平的軍事回應是什麼?如果那件事就是有史以來最壞的事情,我們將允許自己做出什麼回應?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 為全球客戶提供多語種新聞稿發佈服務(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