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聖誕節季節的新型冠狀病毒、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指南

COVID-19 during the holiday season

(SeaPRwire) –   當您準備購物清單、計畫旅行和安排派對時,今年假期還應該加入一項待辦事項:了解有關COVID-19、流感和RSV的最新指導方針。

「在大型聚會時,傳播感染給其他人或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尤其重要。」梅奧診所臨床病毒學主任Matthew Binnicker表示:「有方法安全地舉辦和享受假期,但需要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以下是關於今年假期期間COVID、流感和RSV的知識以及如何防止感染。

今年冬天是否會出現COVID-19激增?流感和RSV呢?

晚秋和冬天通常是COVID-19、流感和RSV傳播的高峰期間——11月中旬的數據顯示,目前感染率正。根據歷史趨勢,Binnicker認為11月下旬至12月初感染率將持續上升。他說:「隨著氣溫下降,我們步入冬季,呼吸道病毒通常會出現激增。」

我應該接種哪些疫苗,何時接種?

如果您在6個月內未感染COVID-19或未接種COVID疫苗,Binnicker建議接種9月批准的新型冠狀病毒加強針。「如果您1年或2年前接種疫苗…您的免疫力可能無法防止目前流傳的病毒株感染。」

截至11月11日的兩週期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新序列的約50%病例由Omicron子變種HV.1和EG.5引起。它們都是BA.5變種的後代,疫苗生產商設計最新加強針針對此變種。

接種加強針越早越好。杜克大學全球健康專家Emily Smith表示:「您不能在派對前一小時接種,然後參加派對。」接種後需要兩周時間讓身體產生完整的免疫反應。

流感針也一樣。CDC數據顯示,同時接種流感針和COVID-19加強針不會降低效力,所以可以同時預約。

最後,符合條件的人(孕婦或老年人)應考慮接種RSV疫苗。嬰幼兒也可以接受抗體治療以防止RSV感染。

如果感染COVID-19,我需要隔離多久?

CDC建議至少隔離5個完整的日子。在檢測呈陽性後的第10天內——即使5天隔離期已結束——應在與他人共處室內時戴上高品質口罩,如N95或KN95口罩。

如果假期計畫在最初5天隔離期內,Smith表示「最負責任的做法就是最難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痊癒後再見家人。」

如果已完成5天隔離但仍在建議戴口罩的10天內,情況稍微複雜一些。Binnicker指出,即使5天隔離期結束,仍有可能在此期間傳播病毒,所以最好繼續採取預防措施。如果假期計畫涉及高危群體(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士),CDC指南建議應留在家中。如果堅持參加,指南建議全程戴口罩或在室外。

例外:如果在隔離期內兩次檢測結果間隔48小時均為陰性,CDC表示即使未滿10天也可以除下口罩。

如果我最近感染或感染COVID-19,是否可以旅行?

雖然旅行檢測要求已成過去,但CDC仍表示在5天隔離期內不應登機、乘火車或公交。在第10天內,如果真的必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應戴口罩,除非已取得兩次陰性檢測結果。

如何安全舉辦假期聚會?

如果您主辦聚會,Smith表示提前要求所有人檢測,尤其是如果會有高危客人參加。她建議:「讓檢測成為遊戲的一部分,人們必須在進屋前檢測,主人可以給他們熱可可」等候結果。

主人也可以備有口罩以備不適客人(或自願戴口罩者),或事先規劃在室外舉行聚會。

事實上,如果當地天氣允許,考慮完全在室外舉辦聚會。如果太冷無法在室外,Smith表示開啟幾個窗戶改善通風,總比什麼都不做好。

如果我曾與感染COVID-19的人接觸,該如何處理?

Binnicker表示,「在國內很可能有許多人參加聚會時咳嗽、打噴嚏或明顯不適」。

如果那人確診感染COVID-19,除非您也出現症狀或檢測呈陽性,否則無需完全隔離。但是CDC表示,在接下來幾天應戴口罩、監測自身症狀和檢測自己。數據顯示,Omicron感染後可能只需3天症狀就會出現。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 為全球客戶提供多語種新聞稿發佈服務(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